每件產品皆通過設計師對品質與美感的最高要求成為打造完美空間最重要的基礎,集結各領域頂尖人才的團隊,密切掌握時尚前線動態
提供給客戶群並符合健康、時尚、環保的建材更是首選我們提供客戶品質保證
各種類材料:進口超耐磨、SPC石塑防水耐磨地板、國產海島型、稀有實木地板、專屬訂製地板、專業施工、細心保固
請立即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RR78121HHH15WDGG554 |
以下文章來源於星球研究所 ,作者星球研究所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 ... 身為人類 我們都會好奇 是誰創造了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多姿多彩 風景壯闊 (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珠峰周圍群山,湖泊為佩枯錯,圖片源自@NASA) ▼ ... 千百種人類文明 爭奇鬥豔、洋洋大觀 (世界盃,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們共同觀賞同一個賽事,圖片源自@VCG) ▼ ... 與此同時 這個世界卻又多災多難 印度洋的一場海嘯 可以瞬間吞沒29萬人的性命 (2004年印度洋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城市卡盧特勒,圖片源自@NASA) ▼ ... 歐亞大陸的一次顫動 可以讓8萬多人消失於瓦礫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攝影師@朱建國) ▼ ... 而縱觀中國大地 從公元前180年到1949年 死亡人數1萬以上的重大自然災害 共發生了300次 平均每7年就有1次 (歷史上中國不同省份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次數,不含港澳臺,數據依據劉毅等《歷史時期中國重大自然災害時空分異特徵》,製圖@鞏向傑&張靖/星球研究所) ▼ ... 再放眼世界 從1980年到2018年 不到40年間發生的自然災害 已經密布全球 7年、40年 不過人生的1/10、1/2 試問藍色星球上有多少人的一生 能完全置身災難之外? (1980年-2018年全球自然災害分布,數據依據NatCatService,製圖@鞏向傑&張靖/星球研究所) ▼ ... 我們由此愈發好奇 究竟是誰讓這個世界 風景如此美麗 文明如此璀璨 災難卻又如此之多? 科學家給出的答案 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地球上最壯麗的風景 人類文明的孕育 以及許多災難的根源 與數千萬年以來的超大「災難」事件 密切相關 01 碰撞 該「災難」事件就是 板塊碰撞 7千萬年前 歐亞大陸還沒有完全成形 非洲板塊、印澳板塊 不斷向北推移 與歐亞板塊全線碰撞 (非洲板塊、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示意,製圖@Christopher Scotese) ▼ ... 板塊相接之處 大地崩裂 (汶川地震時,土地被「撕裂」成一條條裂縫,僅作示意,攝影師@朱建國) ▼ ... 熔巖從地下湧出 (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僅作示意,圖片源自@VCG) ▼ ... 巨型火山灰雲 飄揚至數萬米高空 (2009年俄羅斯千島群島薩雷切夫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雲,從國際空間站拍攝,僅作示意,圖片源自@NASA) ▼ ... 海岸邊 地震還引發海嘯 數十米高的巨浪吞噬著一切 (巨浪,僅作示意,圖片源自@NOAA) ▼ ... 然而 我們眼中的「災難」 對大自然而言卻是偉大的創造 此次碰撞範圍如此之廣 力量如此之大 導致整個歐亞大陸南側全線隆起 一眾超級山脈及高原就此誕生 堪稱地球2億年來最壯觀的造山運動 它西起大西洋東岸 東至印度尼西亞島弧 包括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 伊朗高原、青藏高原等等 全長超過1萬千米 橫貫地球、直刺蒼穹 地質學上稱之為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 (請橫屏觀看,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主要山脈與高原示意,製圖@鞏向傑&張靖/星球研究所) ▼ ... 其中 阿爾卑斯山(Alps) 聳立於歐洲中心 全長1200千米 (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圖片源自@VCG) ▼ ... 托羅斯山(Taurus) 位於土耳其南部 從內陸一直延伸至海洋 同樣全長1200千米 (托羅斯山,圖片源自@VCG) ▼ ... 高加索山(Caucasus ) 連接著黑海與裏海 成為歐亞地理分界線 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 海拔5642米 為歐洲第一高峰 (請橫屏觀看,高加索山Mount Laila,圖片源自@VCG) ▼ ... 而在伊朗高原 扎格羅斯山(Zagros ) 綿延1500餘千米 是伊拉克與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 (扎格羅斯山,圖片源自@VCG) ▼ ... 伊朗高原往東 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 東西貫穿阿富汗 全長966千米 (興都庫什山噴赤河谷,攝影師@小強先森) ▼ ... 再往東 到了雄偉的青藏高原 造山運動的洪荒之力更是發揮到了極致 眾多超級山脈競相聳立 無比壯觀 包括橫斷山 (橫斷山脈央邁勇雪山,攝影師@安鐸) ▼ ... 崑崙山 (崑崙山慕士塔格峰,攝影師@小強先森) ▼ ... 祁連山 (連續橫屏觀看,祁連山肅南段,攝影師@李春) ▼ ... 念青唐古拉山 (連續橫屏觀看,念青唐古拉山,攝影師@背包的小豬zhu) ▼ ... 喜馬拉雅山 等等 (連續橫屏觀看,喜馬拉雅山卡美特山段西段日出全景,扎達土林觀景臺視角,攝影師@天書) ▼ ... 而在造山帶的最東端 還有一連串火山島嶼聳立於大洋之上 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等 島嶼上火山遍布 至今噴發不斷 (印尼爪哇島布羅莫火山,攝影師@路鵬宇) ▼ ... 此外 伴隨著這次碰撞 世界地理格局也為之改變 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印澳板塊之間 原本存在的海洋大面積萎縮 甚至消亡 (埃及沙漠中的3700萬年前的矛齒鯨,擋不住斗轉星移,只剩一把枯骨,攝影師@Mohammed ali Moussa) ▼ ... 地中海、黑海、裏海、鹹海 成為僅剩的殘留 它們或只有一個狹窄通道與外界相連 或直接變成內陸湖 面臨繼續乾涸的風險 (地中海、黑海、裏海、鹹海位置,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 然而滄海桑田 歐亞大陸卻由此形成 在埃及的西奈半島 它還與非洲大陸「勾連」 形成了一個面積超大的超級大陸 歐亞非大陸 (歐亞非大陸,但在蘇伊士運河修建後,大陸連接中斷,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 就這樣 「災難」造就了超級山脈、超級大陸 但是事情還遠沒有結束 造山運動引發連鎖反應 氣候上的「災難」又開始了 而人類 將順勢登場 02 人類 造山運動中 大量「新鮮」巖石出露地表 巖石發生化學風化 消耗二氧化碳 反應原本微不足道 但此次造山運動規模之大 足以讓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降 作為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減少 全球氣候開始 變冷 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 地球最終從兩極無冰的溫室地球 變成了現今兩極長年有冰的冰室地球 (南極,攝影師@柳葉刀) ▼ ... 隨著大量水分變成冰 儲存於南北兩極 海平面隨即下降 變冷還導致海水蒸發減弱 全球氣候因此又開始 變干 (約旦月亮峽谷,攝影師@姚璐) ▼ ... 但是沒有最干 只有 更干 非洲板塊向北移動 北非到達北緯30°附近 該區域地處副熱帶高壓帶 受下沉氣流控制 難以形成降雨 結果從北非到西亞 乾旱地帶幾乎連成一片 (北緯30°附近主要荒漠分布,詳細原因請參見星球研究所《中國從哪裡來?》,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 ... 連鎖反應層層加碼 質變終於發生了 在北非 沙漠化「如火如荼」 就連沙漠以南的大量森林 也變成了稀樹草原 (非洲稀樹草原,圖片源自@VCG) ▼ ... 原本生活在森林中的動物 面對這樣的「災變」 要麼滅亡、要麼改變 其中 猿類的一支 便由樹棲改為在草原上生活 但是草原地勢平坦 食肉猛獸虎視眈眈 為了瞭望「敵情」 它們用雙腿直立行走 人類就此誕生 (查德人頭骨,為70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 ... 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 歷經演化之後 雙手越來越靈活 可以使用更加複雜的工具 再加上社會競爭等諸多原因 人類的腦容量也越來越大 20-15萬年前 終於在非洲演化出了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類 智人 顧名思義即「聰明的人」 (長者智人頭骨模型) ▼ ... 7.5萬年前 災難又一次降臨 如果說之前的「災難」 更多是自然事件 那麼從這一次災難起 將是更顯著地作用於人的身上 這次災難由火山製造 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 印尼多巴火山爆發 噴出的巖漿多達數千立方千米 是人類所經歷的全球最大火山事件 (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火山湖:多巴湖,圖片源自@Esri Image) ▼ ... 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引發全球降溫 尚處在襁褓中的人類數量 銳減90% 幾近滅絕 (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噴發,僅作示意,圖片源自@VCG) ▼ ... 「聰明的人」再次做出改變 他們走出非洲 藉助貫通的超級大陸四處遷徙 尋找新的家園 (智人在歐亞非大陸的遷徙,依據《Going global: How humans conquered the world/NewScientist》,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註:智人之前的早期人類也曾走出非洲) ▼ ... 但是 什麼地方才是最佳的選擇呢? 03 文明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周圍 地處中低緯度 溫度適宜 成為更宜居的選擇 而且這裡資源豐富 人類在西亞馴化了小麥和大麥 在中國馴化了水稻、粟和黍 農業革命隨之爆發 人口開始大量增長 (中國華北平原的小麥田,攝影師@黃政偉) ▼ ... 而早前的草原擴大 還帶來食草動物大繁衍 又為人類提供了充足的動物資源 其中 羊豐富了人類的飲食 牛改變了人類的耕作 馬則提升了人類的移動效率 加速了戰爭與交流 類似的動物美洲和非洲要麼沒有 要麼不適合馴化 (羊群,攝影師@天祺) ▼ ... 更為重要的是 高大的山體可以阻擋水汽 山地中發育出大量河流 河水可以哺育人類及動植物 河流裹挾的泥沙 則可以提供農作物生長的土壤 (底格里斯河,發源於托羅斯山脈,流經土耳其和伊拉克,攝影師@姚璐) ▼ ... 於是 人類早期的四大文明 有三個直接分布在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周圍 (人類早期文明與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位置關係,製圖@鞏向傑&張靖/星球研究所) ▼ ... 在西亞 依靠托羅斯山脈流出的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滋養 兩河文明誕生 (請橫屏觀看,位於伊拉克的巴比倫古城,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 在南亞 依靠青藏高原發育的印度河 古印度文明誕生 (古印度哈拉帕文明遺址,攝影師@Rahul Zota) ▼ ... 在東亞 青藏高原的隆升 加強了亞洲季風 依靠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黃河與長江 中華文明在季風中誕生 (詳見星球研究所《中國從哪裡來?》一文;下圖為長城,圖片源自@VCG) ▼ ... 當文明壯大 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 又成了東西溝通的紐帶 商人、使者、信徒、冒險家 沿著造山帶東來西往 在文明之間互通有無 後世所稱的「絲綢之路」應運而生 (請橫屏觀看,絲綢之路,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 小麥、胡椒、冶金技術 從西方傳到了東方 絲綢、造紙術、印刷術 則從東方走向了西方 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 也沿著絲綢之路傳播 (巴基斯坦犍陀羅的佛祖造像,具有明顯的羅馬元素,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圖片源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 人類文明 因為交流融合而愈發燦爛 一個個世界文化遺產 沿著造山帶兩側集中分布 群星閃耀 (世界文化遺產分布,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 大自然的力量塑造了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 並為人類提供了宜居的條件 但是 完全相同的力量 也可以帶來災難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 作為地球構造活動最活躍 地形最複雜、氣候最多變的區域 同時也是全球兩大地震火山帶之一 (全球主要地震帶示意,製圖@鞏向傑&張靖/星球研究所) ▼ ... 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 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乾旱、洪水 隨時威脅人類的安全 它可以摧毀生靈 可以傾覆城市 可以讓一個國家走向衰落 4200年前 全球氣候突變 乾旱、洪水頻發 兩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國解體 而在中國 也是洪水泛濫 治理洪水失敗的鯀gǔn 被部落首領處死 (被洪水淹沒的長沙橘子洲,僅作示意,攝影師@晟龍) ▼ ... 公元79年 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噴發 古羅馬城市龐貝慘遭吞噬 火山灰鋪天蓋地般落下 將人類和動物厚厚包裹 (維蘇威火山,圖片源自@VCG) ▼ ... 近兩千年後 遇難者的肉身已經腐爛 只餘下火山灰凝固形成的空殼 雕塑出悲慘人間 (凝固的龐貝遇難者遺體,圖片源自@VCG) ▼ ... 公元526年 拜占庭帝國最大的貿易中心 安條克(今土耳其安塔基亞)發生地震 導致25萬人喪生 當難民們在悲痛中等待救援時 迎來的卻是大批匪徒趁亂搶劫殺戮 而當最堅強的生還者 試圖重建城市時 地震又在數十年內連續5次發生 安條克徹底崩落 (安條克遺址,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 公元1755年 葡萄牙帝國正在全球擴張 首都里斯本卻突然發生9級大地震 地震同時引發大火 里斯本被付之一炬 葡萄牙國力因此嚴重下降 帝國從此衰落 (里斯本的修道院,少數在1755年大地震後保留至今的建築,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 公元1815年 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 再次引發全球氣候異常 北半球農作物欠收 導致嚴重饑荒 歐洲的夏季居然出現罕見低溫 被稱為「無夏之年」 (坦博拉火山,圖片源自@NASA) ▼ ... 但是面對無數災難 人類並未因此而滅絕 反而在抵禦災難之後 發展出更先進的文明 為了治理 4200年前的大洪水 人類組織起更多人力 催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組織 即國家 鯀的兒子禹治水成功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 便隨即建立 開啟了中國歷史的全新時代 (大禹治水圖,出自東漢山東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拓片,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 ... 此後 對水的治理和利用 一直貫穿中國歷史 強大的中央集權化組織 可以不斷修建超級水利工程 不斷提升對抗旱澇災害的能力 從都江堰 (都江堰,攝影師@餘明) ▼ ... 到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一個個水利豐碑 留在了中華上下五千年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圖片源自@VCG) ▼ ... 公元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中斷了葡萄牙帝國的擴張 卻讓人類開始對地震 進行大範圍地科學研究 催生出現代地震學 (早期的地震儀器,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 公元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噴發 引發「無夏之年」 歐洲的馬匹也大量死亡 德國人為了取代馬匹 發明了「雙輪跑動機」 成為自行車的雛形 人類的交通方式得到革新 (雙輪跑動機圖樣,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 今天 災難依然不斷發生 巴基斯坦的一處山體滑波 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暴漲的湖水吞噬村莊、田地 還淹沒了19千米的中巴公路 (巴基斯坦阿塔巴德堰塞湖以及被淹毀的道路,攝影師@李含軍) ▼ ... 甘肅舟曲的特大泥石流 令1557人遇難、284人失蹤 (2010年舟曲泥石流,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 尼泊爾的8.1級地震 令8700多人喪生 (2015年尼泊爾地震,尼泊爾柯達里口岸震前震後對比,攝影師@楊建) ▼ ... ... 據統計 最近一百年來 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就發生了5400次自然災害 導致約2596萬人死亡 集各國之力共同抵禦災難 將是必然的選擇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 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走出國門 開展國際應急減災與風險防控工作 包括與巴基斯坦共同組建 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巴基斯坦開展野外調查,圖片源自@中-巴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 ... 與尼泊爾共同組建 中國-尼泊爾減災聯合研究團隊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向尼泊爾副總理介紹博克拉地震減災援助進展,圖片源自@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 ... 與義大利共同組建 中國-義大利水文地質災害聯合實驗室 (中國-義大利水文地質災害聯合實驗室簽約,圖片源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 ... 中外科學家深入野外 進行科學考察 (野外科考,圖片源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 ... 開展災害監測 (泥石流測量設備需要肩扛手提,圖片源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 ... 緊急奔赴災害發生的第一線 制定處置方案 (中國科技工作者支援巴基斯坦堰塞湖應急處置,圖片源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 ... 現在 中國科學家還聯合國際減災科技力量 建立國際減災科學聯盟 共享災害防控信息 協同進行減災 在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 我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將愈發強大 世界雖然多災多難 但人類依然可以多姿多彩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震後第二年重建,攝影師@蘇鐵) ▼ ...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耿華軍 策劃:風子 雲舞空城 設計:張靖 地圖:鞏向傑 審稿專家:周公旦 歐陽朝軍 張堅 姜天海 曾璐 封面攝影師:David Billings/unsplash
內容簡介
成功的人,都用提問解決問題!
◆ 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主席鮑爾如何決定發動科威特戰爭,並成功推翻海珊?
◆ 當初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如何能創造出Uber劃時代的共享服務?
◆ CNN主播安德森.庫柏怎麼做到獲獎無數,並被封為「讓人誠實的主播」?
◆ 為何不少公司捧著大把的鈔票找史帝夫.米勒拯救他們的企業?
很多人都想知道這些成功人士有何獨門祕訣,其實答案出奇簡單──問對問題。
曾任五屆白宮記者的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過去是CNN資深記者、當家主持人,
他發現成功人士都善用提問完成各種任務。
賽斯諾把「提問」視為一種能力,如果帶著多種視角提問,會有更宏觀的想法、得出更有創意的解決辦法。
在書中,賽斯諾把提問分為十一種類型,並援引數十位成功人士的例子,
其中有不少是美國政、商、學界做為引導思考、規劃對策的思維。
1. 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核心,做出判斷。
2. 策略型提問──看見大局,評估目標、利益、風險、後果。
3. 同理型提問──著重情感面的分享,探索內心。
4. 搭橋型提問──破解冷漠、敵意的防備,建立善意的對談。
5. 衝突型提問──向對方究責,揭發真相,留下紀錄。
6. 創意型提問──跳脫框架的思考,激發創意和想像。
7. 任務型提問──找出共同使命,把難題轉換共同目標。
8. 科學型提問──檢驗觀點的對錯,探索未知。
9. 面試型提問──了解面試者個性與技能是否合適。
10. 有趣型提問──使對話有滋味,熱絡交流並認識彼此。
11. 遺產型提問──梳理生命重要事物的順序、檢視成就。
若想要激發觀點、爭取支持、新的做事方式等,都能透過提問達到目標,更快成功!
當今時代,許多答案不假思索,事實難以捉摸,
更需要精準地提問挖掘真相,扭轉逆勢,創造個人全新格局。
各界推薦
「本書是一本必備指南,說明憑提問達成目標的竅門。書中有許多精采故事與非凡人物,發人深省,不只教你如何憑提問學到東西,還教你如何憑提問挑戰他人、啟發他人、創新發明、追求卓越。」──CNN主播 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
「法蘭克.賽斯諾總能問對問題,展現提問的威力。道理一清二楚:別不願提問,而是學會善加提問。我是把提問當作武器,但法蘭克更睿智,他是憑提問讓人生變得更好。」──環球電視臺新聞主播 豪赫.拉莫斯(Jorge Ramos)
「法蘭克.賽斯諾是訪談高手,在這本書中把畢生絕學傾囊相授。這本書絕對要讀:賽斯諾會教你如何跟人聊得熱絡,化解複雜難題,逼人直視問題,迅速建立友誼,規畫人生重大決定。這本書不只在講如何提出問題,更是在講如何過好人生。」─《重新定義人生下半場》(Life Reimagined)的作者 芭芭拉.哈格提(Barbara Hagerty)
「這本書闡述提問對我們的深切影響,日常小事如此,重大發現亦然。在這個日益複雜與兩極的世界裡,我們該為自己多加提問。賽斯諾精采道出,如果我們多做提問、少做斷言,大家能尋得共通之處,解決某些重大難題。這本書引人入勝,發人深省,所有關心未來的人都該一讀。書裡不只探討提問,還指出一種思維,有助我們的行事更具策略、同理與創意。」──佛蒙特州前州長 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
「我們想當對的人?還是我們想了解事情?我得先破梗:後者能增加前者的機會。真希望我能先讀到這本書,再開始創業、投資、環遊世界與扶養孩子。世界日益複雜,我們喜歡簡便答案,但其實現今真正的重點反倒是要多花時間問對問題,而這本書是最佳指南。」──創業投資人、《新創崛起》(Startup Rising)作者 克里斯多福.施羅德(Christopher Schroeder)
「這本書深具洞見,無比實用,出人意表,扣人心弦,而且輕鬆有趣。賽斯諾向我們展現問對問題的力量,例子包括前國務卿鮑爾和比爾.蓋茲等知名人物,也包括辛苦養家活口的單親媽媽。賽斯諾解釋說,提問是極為重要的技能,有助我們增進關係,在工作上更成功與滿足,而更重要的大概是活出更完滿與有趣的人生。」──美國前眾議院議員 布萊恩.巴爾德(Brian Baird)
「這本書既是回憶錄,也是大師講座。賽斯諾回顧主播生涯的成就與失敗,回顧各種跟大人物的訪談,闡述十一種問題的最佳問法,例如衝突型提問和遺產型提問。無論你是工作上亟需找出重要問題的答案,還是想憑妥切提問跟家人和朋友深談,這本書都是必讀。」──賓州大學安能堡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凱絲琳.賈米森(Kathleen Jamieson)
「法蘭克.賽斯諾的這本書揭露領導統御的一大祕訣:高階領袖懂得善用情商與事實問對問題,獲得所需的資訊,解決重大的難題。」──記者兼播音員 法蕾.契戴亞 (Farai Chideya)
「名主播法蘭克.賽斯諾道出豐富故事,提供實用訣竅,向我們展現提問具備何種驚人力量,不僅能改善我們的人生──甚至能改善我們的世界。」──提問專家 華倫.貝加(Warren Berger)
「這本書激發我們以更多樣的方式提出疑問與解決問題。法蘭克.賽斯諾教我們如何憑猛追到底的犀利提問,以診斷問題或發現機會。如果我們從各種角度提問,我們能想出更厲害與創新的解決之道。」──高盛集團合夥人 蘇西.謝爾(Susie Scher)
「任何人只要想獲得重要問題的好答案,就該讀這本書,讓賽斯諾教你最上乘的提問藝術與科學。這本書寫得出色,架構井然,我絕對會列為學生的指定讀物。」──南加大傳播暨新聞學院院長 厄尼斯特.威爾森(Ernest Wilson)
「我們身在一個驚嘆號的時代。公共領域通常不是一個詢問的空間,而是指控與爭辯的場域,但這本書教我們怎麼改變這局面,如此簡單容易,如此耳目一新。各章傳授許多提問技巧,教我們抱持公開而誠懇的心態,有時感同身受,有時尋求衝突,但總是在讓對話更有建設性。無論我們是老師、政治人物、企業高層、水管工、兒子、女兒、伴侶或友人,賽斯諾都提醒我──提問的藝術,正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核心。這本書引人入勝,有精采的例子,有動人的故事,說明提問(而非答案)具有改變世界的深刻力量。」──佛蒙特州明德大學校長 羅莉.帕頓(Laurie Patton)
「法蘭克.賽斯諾寫出一本有關提問的大作,極富創見,文字緊湊,非常發人深省。不過其實這本書也給出許多答案。書裡舉出前國務卿鮑爾、新聞主播豪赫.拉莫斯、專業屋頂工與作者殘障的姊姊,讓你看到提問的妙用。你會領略回聲問題的效果,了解沒有問號的問句有何威力。閱讀本書,讓你更了解人生幾個最棘手的難題:如何學習,如何工作,如何探索──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生活。你也許會跟我一樣,發現答案主要就是問對問題。」──特殊奧運主席 提摩西.施萊佛(Timothy Shriver)
作者介紹
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
CNN的前主播、白宮特派員與華府分社負責人,現任喬治華盛頓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主任,訪問過五位美國總統及各國元首,創辦以解決重大全球問題為宗旨的創新說故事網站「未來地球平臺」(Planet Forward)。賽斯諾現居華府,逮到機會就提問。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索文學與人生。譯有《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石油與美元》、《創新者的六項修練》、《信心密碼》等。
目錄
推薦序 提問若精準,能達成各種目標
前言 提問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威力
第1章 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核心,做出判斷。
第2章 策略型提問──看見大局,評估目標、利益、風險、後果。
第3章 同理型提問──著重情感面的分享,探索內心。
第4章 搭橋型提問──破解冷漠、敵意的防備,建立善意的對談。
第5章 衝突型提問──向對方究責,揭發真相,留下紀錄。
第6章 創意型提問──跳脫框架的思考,激發創意和想像。
第7章 任務型提問──找出共同使命,把難題轉換共同目標。
第8章 科學型提問──檢驗觀點的對錯,探索未知。
第9章 面試型提問──了解面試者個性與技能是否合適。
第10章 有趣型提問──使對話有滋味,熱絡交流並認識彼此。
第11章 遺產型提問──梳理生命重要事物的順序、檢視成就。
提問指南
序
提問若精準,能達成人生各種目標
CNN主播沃夫.布利茲(Wolf Blitzer)
這乍聽簡單,實則不然。你得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對象,問出正確的問題,得到答案後還要正確的運用─ 這些統統需要想法、技巧與練習,甚至有時需要運氣。如同我的朋友兼前同事法蘭克.賽斯諾在這本精采好書裡所說,提問能解決難題,改變人生。適時問出正確問題甚至能影響歷史。
一九七七年春季,一群記者擠進跟白宮隔著賓州大道的布萊爾賓館,位於一樓的一個小房間,埃及總統安瓦爾.沙達特(Anwar Sadat)在那裡接受媒體提問。中東情勢無比緊張,但博學練達的沙達特似乎一心消弭紛爭。最後,一位坐在後頭的年輕記者舉手。
他說:「總統先生,你感覺很有心追求和平,但為什麼你不向以色列表現出這份決心?也許你可以跟以色列有非官方交流?比如讓記者、運動員或學者進行交流怎麼樣?」
這問題看似簡單,卻沒人問過。如果你想要和平,難道不必先有面對面接觸?
沙達特思索一陣子,然後說:「以阿衝突有一部分源自心理因素。我個人毫不反對這樣做,但說真的,這去二十九年有種種仇恨、傷痛與四場戰爭,我們的人還沒準備好進行這種交流。過去發生那麼多事……我們必須慢慢接受。」
那位坐在後面的年輕記者就是我。後來沙達特思說這個問題在他心裡「發酵」了好幾個月,最後他決定前往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國會面前發表劃時代的演說,一九七九年更在白宮簽署和平協議。儘管中東仍紛紛擾擾,以色列與埃及的和平協議始終有效,為這多事之地增添一份穩定。
在記者圈,法蘭克.賽斯諾是最擅長提問的箇中高手。他是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白宮特派員,面對高官總不畏講真話,恭恭敬敬但不卑不亢,圓融客氣但不留情面,拋出許多一針見血的問題,不話中有話,不譁眾取寵,提問之後就認真聆聽對方的回答,如果對方試圖閃躲問題或轉移話題,他會緊咬不放。
後來法蘭克主持CNN的週日脫口秀節目,訪問各行各業的人,包括政治人物、企業老闆、諾貝爾獎得主、名流顯要、社運人士和運動員,必要時提問一針見血,卻也能溫柔安撫那些經歷挫折傷痛的來賓。法蘭克樂於跟來賓互動與問答,反映他對別人的人生故事抱持濃厚興趣。這在本書散發耀眼光芒,你能看到有效提問是如何帶來成功。
一九九○年,我進入CNN,先前只有平面記者的經驗,不習慣在螢幕上直接亮相受觀眾檢視。幸好法蘭克讓我在他工作時從旁觀摩。後來他成為CNN華府分社的負責人,給過許多建議,讓我獲益匪淺,我才更懂得怎麼向總統、國王與獨裁者準確提問。
他是良師益友,非常擅長教人(現在他正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作育英才),懂得直探事情的核心,說清關鍵的概念,搭配精采的故事,佐以生動的例子,這本書因此相當引人入勝,所有人讀完都能大有收穫。
情境五花八門,問題各形各色。你發問有時是真的不知道答案,有時是希望有權者負起責任。在這本書裡,法蘭克區分各種類型的問題,闡述如何憑提問獲得資訊、教育觀眾、搭起橋梁、挖掘故事。他說明提問的類型,闡述構思的方法,講解傾聽的技巧,提供諸多實用的洞見與訣竅,這些適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足以改變你對提問的思維。
在這本書裡,法蘭克以實際例子呈現提問高手如何找出答案,我們讀完能明白如何憑提問取得原本得不到的資訊,解決困難的問題,發揮創意,增廣見聞,與人建立更密切的情誼。這本書教你如何當一個更好的傾聽者、領導人物、創新高手,甚至良好公民。
無論你是在董事會、自家客廳或白宮簡報室,只要想尋求答案或靈感,這本書都是獻給你的。閱畢本書,你會了解提問的箇中祕訣,懂得學習與成功的關鍵法門。
作者序
提問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威力
問題聰明,人就聰明。我們透過提出問題來學習、交流、觀察、創造、消弭界線與發掘秘密。提問還能解決難題,激發新招,引發思考,增廣見聞,叫人負起責任。借用甘迺迪總統的說法,我們要活出慷慨豐足的人生,就別問別人能為我們做甚麼,而是問我們能為別人做甚麼。因為好奇心能打開內心,滿足想像。
不過事實上,我們大多並不真正明白提問的功用──不知如何讓提問發揮功用。我們在學校學習數學與科學,探究文學與歷史;在職場學習實務與規則,了解獲利與虧損。然而我們從未學習如何有策略的提問,如何主動聆聽,如果讓提問成為達成目標的利器。
在正確時候問對問題──你會更能達成短期目標與長程夢想。問題帶來發現與成功,拉近你跟所愛對象的距離,甚至能解決宇宙最深的謎團。如果你問出好問題,就更容易跟陌生人建立關係,讓面試官印象深刻,在晚餐聚會上賓主盡歡,活出更快樂、更精采與更滿足的人生。
這本書讓你看到提問的收穫。在每一章裡,我探討不同類型的問題,包含問法與傾聽技巧。等這本書讀完之後,你就知道該問甚麼,該怎麼問,何時要問,要如何傾聽,又能期待何種結果。每章都舉小故事為例,展現傑出人士如何靠提問大放異彩。
將近四十年來,我的工作就是問人問題。在內城的學校,在創新科技的發表會,在當年雷根總統高呼「戈巴契夫先生,推倒柏林圍牆吧」的布蘭登堡門,在美國首位非裔美國人總統的就職典禮,我都很榮幸在現場觀察、聆聽與提問。在CNN、NPR(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其他媒體及各種觀眾面前,我訪問改變歷史的國家元首,訪問救濟貧民的偉大英雄,訪問公然表態的種族主義者,訪問富可敵國的超級富豪,從這些經驗獲益良多。如今我在大學教學生如何靠提問得到資訊,發掘事實,讓有權者負起責任,讓世界看見真相。
我對提問日漸著迷,很留意我們在公開場合與日常生活所問(或所不問)的種種問題。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多不勝數,在搜尋引擎輕鬆一按就能查到各類資料,卻導致我們容易流於快速的答案,缺乏深入的探究。政治出現極化,社群媒體更起推波助瀾之效,大家各執一詞,互相指責謾罵,而非討論溝通。新聞媒體也參一腳,火上加油,報導日趨簡短,詞句日趨尖銳。跟我剛踏進媒體業時相比,現在的電視訪談時間比較短,關注爭議話題與政治惡鬥,而非實事求是與客觀表述。誠懇的問答時常讓到一邊,武斷、侮辱與意識形態占據主流。不過如果我們能多提問、少斷言呢?我們能有何發現?我們能對周遭他人增加多少了解?我們是否能提出有創意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進而改變世界?
有個學生讓我認為我該寫這本書。
在訪談藝術課上,我請學生進行訪談練習,席夢(我替她改的化名)選擇訪談她的父親(就稱他為莫里吧)。莫里相當顧家,有事情都藏在心裡,不會掛在嘴邊,起先拒絕訪談,跟席夢說:「去找別人啦。」可是席夢很堅持,最終莫里同意在攝影鏡頭等的前面受訪。
席夢心裡一直有些問題想問父親,但莫里始終迴避著。直到父女倆面對面坐在他們都很熟悉的小角落,席夢遵循訪談的一般策略,先提出幾個無關緊要的開放式問題,比如大學時光或跟老婆(即席夢的母親)的相處經過。等莫里放鬆下來,席夢才問出一直掛念的問題。
她問:「在我之前,你們還有一個早夭的女兒。你可以告訴我當時的經過嗎?」二十多年來,他們家都會記念那個女兒的生日,卻從未真正談過事情經過。
莫里回答:「她是早產兒,只活一天半。因為她的肺部還沒發育完全,導致一連串問題。」他說到這裡,稍停片刻,接著講出從未跟任何人說過的秘密,連他自己的父母都毫不知情。
他說:「你媽和我決定移除她的生命維持裝置。」他的聲音愈來愈小聲,一口氣哽著,努力保持鎮靜。
席夢繼續問:「這決定很艱難吧?你跟媽是怎麼撐過的?」父親心如刀割,她也心痛不已。
莫里回答得很慢:「那時真的很難熬……當我們看到朋友帶著小孩,更是難受得不得了。」他停住片刻,才再說下去:「但我們才會有妳。」他看著女兒,一個才貌雙全的好女兒──他的孩子與摯愛。他仍情緒激動,跟她說若非那段不幸經歷,現在就不會有她了。
席夢感到天旋地轉。知道詳情已夠艱難,尤其父親平時意氣風發,現在卻脆弱不堪。她從沒看過這樣的他。
後來她跟我說:「現在我明白了,他經歷過那樣的事情,所以這麼重視我。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他總盡量撥出時間陪我,參與我人生中的重要大事,常說他以我為榮。現在他抱我的時候,我不會急著想退開。如果我漏接他的電話,我一定會趕快回電。」
席夢發現一個深藏的秘密,發現父親心中不同的一面,純粹因為那次提問而改變了對待父親的態度,遠非只是知道家中祕密而已。
我因而開始探索不同類型問題的力量。
我跟許多提問高手討論,了解他們在職場與日常如何善加提問,從中學得一招半式。本書所舉的提問高手包括不少我所遇見最精采成功的人士,有些大名鼎鼎,有些則名氣較小,但都擅長向他人與世界提問,從而把人生活得更亮麗。
本書始於一個問題。如果你曾遇到事情出了差錯,難關迫在眉睫,你會明白正確提問能帶你上天堂,錯誤提問則讓你下地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2934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當年原始人走出洞穴,明白求生之道是懂得發覺危險,要不設法避免,要不加以克服。這至今依然適用,雖然是現在的洞穴裡有無線上網,我們往往會向專家求助,但提升診斷型提問的技巧仍有助益。當醫生、技工或主管自認知道我們問題的答案,我們能提出更好的問題;當政治人物對問題侃侃而談並自認明白解方,我們得懂得提出質疑。
診斷型提問是探究問題的基礎,也是其他提問的基礎,替問題定錨,為解法指路。
出了什麼事?
我們怎麼知道?
我們忽略了什麼?
我們該怎麼做?
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抽絲剝繭,看見一時難以看清的問題根源。
就拿看醫生這件事,假設你牙痛得不得了,去看牙醫。她問起牙痛的位置與時間:咀嚼時會痛嗎?喝東西時會痛嗎?你躺在椅子上,她對牙齒輕敲輕戳,噴入冰水測試反應。不好意思,這樣會痛嗎?會痛,你張著滿是水的嘴回答。她說問題出在另一顆牙齒,只是痛覺擴散到附近的位置。X光檢查應證她的判斷,補牙解決你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你的公司最近推出新產品,銷量不佳,人人認為失敗了。你沒那麼確定,所以聘請顧問人員找出問題。他們採取焦點團體調查的方式,向受試者提出有關這項產品與類似產品的許多問題,結果許多受試者其實很喜歡這項產品,也願意購買─前提是要知道有這產品。原來問題出在行銷。無論是公事或蛀牙,診斷型問題旨在有系統的描述問題,進而找出問題。
診斷型問題進行方式:
● 抽絲剝繭。先從大處切入,再往小處著眼,把範圍逐步縮小。別只是泛泛而論,要細究各個環節,留意所有跡象。
● 直視問題。別東躲西閃,別避重就輕,而是單刀直入,直接面對問題,方能直接獲得答案。答案也許難堪,但承認問題方能處理問題。
● 研究過往。試著往回看,從過去的經驗、事件與模式裡找答案,尋找相似之處。
● 再次提問。既然問題存在,代表有未知或意外之處。你得多次提問,多方提問,反覆確認自己的認知是否有誤。
● 質疑專家。我們仰賴專家診斷問題,但這不代表他們永遠不會錯,永遠解釋得出問題所在。你在接受專家見解之前得先了解箇中意涵與推論來由,適時請益其他專家。
UUTT77EEEE5515TYDWS |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science/e5e5bpn.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7681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桃園威尼斯原橡兒童遊戲室地板台中自然接待中心地板苗栗維也納淺橡紋零甲醛地板
新竹香山區浴室更新改修 桃園海悅零甲醛地板 苗栗柏林灰橡紋防水地板台中塑膠地板好嗎 台中鐵灰超耐刮木地板 台中防焰零甲醛地板頭份磁磚地板翻新 苗栗樓收複合木質地板 苗栗岔角防塵地板桃園國產木地板要怎麼清理 苗栗哈瓦那棕橡紋環保地板 台中原色柚木石塑地板三義翻修廁所地板、翻修浴室地板 桃園交丁耐刮地板 台中樓梯配件防水地板
留言列表